消费者在抱怨:不是说很多名山名寨的鲜叶产量都很低吗?可市场上到处都是班章、冰岛、同庆河……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
茶商们也在各种力证自己的茶却是出自名山:我们是攒了3年的料,我们限量发行多少饼,原料有限只能做成龙珠……以及各种茶山配图。
对于这样的情形,我早已不想用什么“假茶”来称呼他们,我想大概就是撞了名字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冰岛茶,并非冰岛老寨的茶,而是这款茶叫“冰岛”;单株也并不一定指某棵独一无二的茶,不过是商家喜欢这两个字而已。所以,消费者倒也不必过分指责,能接受就买,不能接受绕道就好了,不喜欢“冰岛”“单株”,可以去买“吉祥”“如意”呀。反正我们生活中撞名、撞衫的事情挺多的,虽然有点尴尬但不可避免,所以普洱茶撞个名也没啥,遇到了还是很有必要露出礼貌而不失尴尬的微笑的。
当然,有一点我们需要清楚,普洱茶的撞名并非偶然。可为什么如此大张旗鼓不觉得尴尬呢?因为现在给产品起一个名字并不需要像申请商标那样需要通过某些部门的审核批准,也不像现在的身份系统,如果重名可能审核不过,所以给产品命名也就是个人喜好的问题了,要是大家都喜欢每一个名字就大家一起用好了,反正谁也不敢说这是我家最先用的,为了区分在品名前加上品牌就好了。
好了,现在来说点正经的吧。这些在我们看来的“撞名”事件或许是商家故意而为之,在他们看来也并非撞名,真茶无可厚非,至于那些“冒名顶替之辈”自然是为了博关注继而更好地售卖了。如果以产品真实的山头村寨命名的话,估计很多茶不会被注意到,但是借用一些这些名山名寨就不一样了,哪怕会遭到质疑,但起码是引起注意了,只要有人注意到,那么其中肯定有人会愿意接受的,哪怕是9块9的班章也是有市场的,何况这些撞了名的茶怎么也比那些强上不少吧。再加上商家的某些宣传、消费者的某些心理等等因素,这些茶最终还是有了出路。
其实除了“撞名”是商家故意为之,一些茶的宣传文案也极有可能存在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说辞,比如就是一款勐库的茶,但它可能就搬出冰岛的各种名头来加以宣传,一不小心你就以为这就是冰岛茶;再比如一款邦崴茶,都知道邦崴有一棵树龄一千多年的母树茶,然后商家就借此各种宣传,可实际上这款茶跟这棵母树茶并没有任何关系。很多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这种小陷阱中,买了茶再仔细研究才发现似乎上当了,可是后悔也来不及,因为人家只是说得有些“模糊”,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看的时候不认真,只能怪自己看见那些名寨、单株就兴奋,还一厢情愿的把茶脑补了一遍。
据说全国有一万多个叫马云的,可是著名的也就那一个,当然偏偏著名的那个是我们最不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普洱茶也一样,撞名的茶很多,反正几乎都一样,都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那一个,所以也就没必要去辨别什么真假了,你知我知大家都知,所以不必当真就好。
作 者丨茶 语 嫣 然
摄 影丨西 卡